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韩利明上海报道
随着“首款国产新冠中和抗体药物”停产 ,尚未有其他商业化产品的腾盛博药(02137.HK),日前发布2024年业绩显示,报告期内公司无营业收入,仅录得其他收入1.41亿元;年内亏损5.12亿元 ,与截至2023年底的1.84亿元相比,扩大177.9% 。
综合年报及业绩说明会,“节流”已成为腾盛博药的关键词之一。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洪志表示 ,“根据战略优先级,公司终止或者暂停了部分的管线,并调整了团队。这些在‘节流’上的努力 ,让公司在年底依然拥有充足的现金储备,支持聚焦乙肝功能性治愈的临床研发,目前最主要的目标是‘把药研发出来’ ,现在讨论商业化还为期尚早。”
作为一家尚未实现扭亏的港股18A药企,腾盛博药将资源重点投入在乙肝治愈领域,后续如何保证管线开发 、推进产品上市并获得造血能力 ,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反映到二级市场上,据Wind统计,2024年内,腾盛博药股票价格跌幅达57.02%。
不容否认的是 ,此前在新冠疫情的阴影下,全球医药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然而,随着疫情褪去和市场重新洗牌 ,一些曾被寄予厚望的“新冠概念 ”企业在资本市场上遭遇了挫折 。其中,众生睿创冲刺IPO未果;真实生物继2022年递表失效后,再次申请港股上市。但也不乏有药企抓住市场需求 ,实现业务的“华丽转身”。腾盛博药难掩隐忧
2021年7月,腾盛博药登陆港交所上市 。仅半年内,旗下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安巴韦单抗注射液(BRII-196)及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BRII-198)便顶着“首款国产新冠药”的称号 ,在同年年底获国家药监局应急批准上市。
但随着新冠疫情逐步得到控制,2023年3月,腾盛博药宣布结束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项目 ,并停止生产工作以将资源重新转向核心项目。彼时,相关数据显示,该项目前后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两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78亿元),但最终销售收入仅5160万元 。
在业内看来 ,腾盛博药中和抗体停产主要是受市场因素影响,这也倒逼创新药企寻找新的出路。同年年底,腾盛博药有10款在研项目 ,在乙肝、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包括产后抑郁症、焦虑及抑郁类疾病)以及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NTM)均布局了管线。其中6款与其他企业和机构合作,4款为自主研发 。
进入2024年,腾盛博药研发开支同比下降38%至2.50亿元 ,且仅有7条管线的研发进展被披露。其中进展最快的是用于治疗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BRII-658(epetraborole),目前处于临床3期;而乙肝治愈疗法的三个项目(BRII-179、Elebsiran 、Tobevibart)均处于临床2期阶段。
就在年报披露的一个星期后,在乙肝治愈领域 ,腾盛博药亦公告一项正在进行的ENSURE 2期研究的最新数据,“研究结果凸显了BRII-179在识别更可能对功能性治愈疗法产生应答的患者方面的潜力,通过患者富集策略能提高目标人群的功能性治愈率 ,同时有助于降低治愈概率较低人群的治疗成本负担。 ”
但截至2024年底,账上24.13亿元的货币资金仍是腾盛博药需要直面的现状 。众所周知,创新药研发是场“九死一生”的豪赌,从临床到商业化上市需经历多个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环节 ,所需资金量巨大。不过腾盛博药首席战略官兼首席财务官李安康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预计目前的资金足以支持公司运营至2028年以后。
洪志也表示,“对于公司有很大潜力的项目 ,如HIV长效疗法BRII-732、BRII-753,针对多重耐药和广泛耐药格兰氏阴性菌感染的BRII-693,公司都在正在寻找合作伙伴 ,利用外部资源继续推进 。”
有券商行业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全球医药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一方面 ,企业收入及盈利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成功完成候选药物的开发、获得必要监管批准,以及生产及成功商业化公司候选药物。另一方面,对于面对资金压力的创新药企而言 ,BD(业务拓展)合作不失为一种选择,如今已成为行业常见的发展路径。 ”
“基于市场以盈利和业绩为导向的现实,无论是BD交易还是销售,都要求药企拿出实际成果 ,唯有此,才能持续吸引资源注入 。”该分析师强调。后续,腾盛博药如何精准把握研发节奏 ,高效利用资金,或成为决定其成败的关键。
新冠潮退,谁陷“裸泳”困境?
21世纪经济报道初步统计 ,2023年1月前,国内共有五款国产新冠药物获批上市,包括阿兹夫定 、乐睿灵(来瑞特韦片)、先诺欣(先诺特韦/利托那韦组合包装)、民得维(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片/VV116) ,所涉企业分别是真实生物 、众生药业/众生睿创、先声药业、君实生物/旺山旺水 。
而在腾盛博药于2023年3月预计“未来无论在中国或美国以及其他地区,不会再从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中产生可观收入 ”后,同年11月 ,广生堂旗下广生中霖的抗新冠病毒口服小分子3CL蛋白酶抑制剂一类创新药泰中定(阿泰特韦片/利托那韦片)获批上市,广生堂更是将泰中定作为其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以来落地的首款创新药产品。
事实上,随着全球疫情的逐渐控制,新冠药物的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 ,曾经的“新冠概念”药企也进入洗牌期。特别是随着监管政策的收紧,对于医药企业上市的财务和业务要求提高,上述部分企业在IPO过程中遭遇了挑战 。
2024年12月24日 ,众生药业发布公告显示,旗下子公司众生睿创未能在2024年12月31日之前实现合规上市,已触发赎回事件。公司拟使用3.8亿元自有资金赎回控股子公司众生睿创的部分股权。赎回完成后 ,众生药业对众生睿创的持股比例由 61.11%变为70.97%。
进入2025年,旺山旺水和真实生物先后赴港上市也备受关注 。就募资净额而言,旺山旺水计划用于核心产品(VV116 、LV232)及其他候选产品的研发、建设青岛工厂、强化销售及营销能力等。
真实生物计划将募资净额分配给核心产品阿兹夫定治疗HIV感染及血液肿瘤及实体肿瘤的研发及商业化、阿兹夫定同其他候选产品联合疗法的研发 、其他候选产品的研发、进一步建设研发平台等。
未来 ,真实生物与旺山旺水如何凭借各自的研发管线与市场策略,在激烈的全球医药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实现上市,仍有待时间的检验 。而对于已上市的先声药业、君实生物 ,或已率先实现突围。
最新财报显示,2024年,君实生物实现营业收入 19.48 亿元,同比增长 29.67%。截至报告期末 ,除民得维外,君实生物尚有三款商业化药品,包括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拓益) 、阿达木单抗注射液(君迈康)和昂戈瑞西单抗注射液(君适达) 。
其中 ,核心产品特瑞普利单抗于国内市场销售收入达15.0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约66%。在商业化收入增长的助力之下,2024年 ,君实生物归母净亏损收窄至12.81亿元,亏损额较去年减少逾10亿元。
同期,先声药业收入66.35亿元 ,增长0.4% 。其中,创新药业务收入49.28亿元,占总收入的74.3%。分领域来看 ,神经科学领域收入21.74亿元,占总收入的32.8%,增长10.4%;自身免疫领域收入18.11亿元,占总收入的27.3% ,增长28.0%。此外,先声药业在2025年1月达成3项BD项目,持续扩充产品管线同时也进一步验证其研发能力的国际竞争力 。
“当前市场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 ,对于曾投身新冠药物研发的企业而言,如何在追求高质量创新的环境下找准定位、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成为关键问题。”上述分析师认为 ,投资人势必更青睐真正具有全球创新特质的企业,市场也将更加关注那些研发实力雄厚、有望实现产品商业化的企业。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若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redac-nomade.com/smc/202504-454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若地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新冠潮退:有药企年内亏损超5亿元,也有药企突围“上岸”》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若地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韩利明上海报道 随着“首款国产新冠中和抗体药物”停产,尚未有其他商业化产品的腾盛博药(02137.HK),日前发布2024年业绩显示,报告期内公司...